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日本生技展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哈佛余坤興領軍開發「通用型」數位病理AI診斷癌症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女性月經週期乳管重塑 成乳癌發展潛在因素
科學新知
NEW
《Cancer Discovery》首證星型膠質細胞具免疫功能 TIMP1關鍵蛋白促腦轉移癌
科學新知
神經科學
腦機介面
語言學習
《Nature》哈佛首揭大腦單一神經元對「語義」反應 助未來腦機介面開發
2024-07-16/
記者 巫芝岳
近(3)日,哈佛醫學院(HarvardMedicalSchool)的神經科學團隊,發現在大腦前額葉的語言區中,單一神經元對語言訊息反應證據,這些神經元能夠選擇性地回應特定單字語義。這是科學家首次在人類單細胞的層級,證實人腦如何精確處理語言訊息,並進一步產闡明在語言理解過程中,細胞層次作用。該研究對未來語言相關腦機介面的開發有很大的幫助,研究論文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本次由哈佛醫學院助理教...
科學新知
社會性別
性別認同
腦神經科學
青少年認知發展研究
ABCD研究
《Science》子刊:社會性別也影響腦神經?! 專家建議大腦研究納入社會性別
2024-07-15/
實習記者 林庭語
近(12)日,美國范斯坦醫學研究所(FeinsteinInstitutesforMedicalResearch)的ElvishaDhamala團隊發現,「生理性別」(sex)與「社會性別」(gender)都與大腦內在功能連結有關,但功能有所不同,並建議神經科學家應該在進行生物醫學研究時,額外考慮生理性別及社會性別。這項研究論文發表於《ScienceAdvances》。生理性別,意即出生時被指定的性...
科學新知
古化石
猛瑪象
染色體結構重建
基因重建
《Cell》人類首次重現古生物染色體立體結構 猛瑪象基因重建
2024-07-12/
實習記者 林庭語
昨(11)日,由歐、美多位不同國籍的科學家所帶領的國際研究小組,利用一項名為「Hi-C」,可用於分析全染色體組織的技術,重組出已經埋在冰層下52000年的猛瑪象基因,以及其染色體的3D結構,完成人類史上第一次重現古生物染色體3D結構的壯舉,該論文發表於《Cell》。研究人員從猛瑪象化石的耳後取出DNA,透過Hi-C技術,檢測在細胞核中DNA自然狀態下的空間關係。接著將Hi-C分析出的資訊與基因定序...
科學新知
偏頭痛
神經傳遞機制
CSD
CGRP
《Science》揭偏頭痛起因 發現腦神經傳遞新機制!
2024-07-08/
實習記者 林庭語
近(4)日,由丹麥神經科學家、哥本哈根大學轉譯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MaikenNedergaard帶領的團隊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偏頭痛的研究,發現患有偏頭痛的小鼠在經歷皮質擴散性抑制(corticalspreadingdepression,CSD)現象後所產生的腦脊髓液(CSF),會透過目前未知的間隙(gap)流入頭骨神經引起偏頭痛,確定了大腦與周邊神經系統之間一種新的非突觸訊號傳遞...
科學新知
鐮刀型貧血
鐮刀型血球症
SCD
Novartis
蛋白質降解
分子膠
鐮刀型貧血新解?! 諾華分子膠降解劑動物研究登《Science》
2024-07-08/
記者 吳培安
美國時間4日,諾華生醫研究所(NovartisInstitutesforBioMedicalResearch,NIBR)的研究團隊,在知名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一種分子膠降解劑(moleculargluedegrader)的小分子藥,在動物實驗證實能夠提升胎兒血球蛋白(HbF),具有治療鐮刀型貧血(SCD)的潛力,有望成為價格更低、可近性更高的SCD療法。 這項研究由NIBR血液學副主任...
科學新知
衰老
老化
抗癌
肺癌
衰老使肺癌風險下降?史丹佛、MSKCC動物實驗驗證
2024-07-08/
實習記者 林庭語
5月28日,加州史丹佛大學癌症學家EmilyShuldiner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罹癌年輕小鼠的癌細胞卻較老年小鼠的癌細胞更多更大。而在6月23日,紐約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MSKCC)的華人科學家XueqianZhuang帶領的團隊也發現,衰老會增加NUPR1蛋白質產生,促使老年小鼠較不易罹患肺癌。兩項研究尚未經同行評審,刊登於預印本平台《bioRxiv》。Emily的團隊利用基因開關(ge...
科學新知
肥胖
產後憂鬱症
憂鬱症
精神疾病
《Cell》揭肥胖、產後憂鬱機轉:下視丘TRPC5基因突變是元兇之一!
2024-07-05/
記者 巫芝岳
近(2)日,美國貝勒醫學院(BaylorCollegeofMedicine)和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ofCambridge)的團隊,首次證實會作用於下視丘(hypothalamus)的人類基因TRPC5,若發生突變,會導致肥胖和產後憂鬱症,該研究發表於期刊《Cell》。此研究是由劍橋大學代謝科學教授SadafFarooqi和貝勒醫學院華裔教授徐勇(YongXu)共同領導。Farooqi...
科學新知
青蒿素
瘧疾藥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Science》上海研究團隊揭瘧疾藥治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潛力
2024-06-28/
記者 彭梓涵
近(14)日,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從3000多種老藥中發現,治療抗瘧疾的藥物青蒿素(artemisinins)衍生物,可抑制卵巢雄激素的合成,顯著改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症狀,相關研究已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 這項研究是由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湯其群教授領軍,研究團隊在先前的研究中,從已被批准的藥物數據庫中,發現治療瘧疾的青蒿素類衍生物——蒿甲醚(ar...
科學新知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腸道微生物群
免疫療法
癌症
標靶治療
《Cell》腸道微生物能增強癌症免疫療法效用?標靶治療新評測工具
2024-06-24/
實習記者 林庭語
近(20)日,美國免疫學、腫瘤學家LaurenceZitvogel與其研究團隊發現某些腸道微生物群能影響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o-checkpointinhibitor)等癌症免疫療法的成功,甚至能幫助預測某些癌症次世代藥物的療效。這項研究結果發表於《Cell》上。研究團隊分析了245名肺癌患者的糞便樣本,鑑定出兩類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有關的微生物群。第一類有37種,它們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抗...
科學新知
免疫療法
癌症治療
《Immunity》週期性禁食提升抗癌免疫力?! 小鼠實驗初步證實機制
2024-06-20/
記者 巫芝岳
近(14)日,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SKCC)的研究團隊,在小鼠實驗中發現,週期性禁食能讓免疫系統中自然殺手細胞(NKcell)的代謝重新編程(reprogram),提升其在腫瘤周圍環境的存活能力和抗腫瘤能力。研究團隊表示,雖然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但此結果顯示禁食或許能讓腫瘤免疫療法更有效。該研究發表於期刊《Immunity》。該研究先是發現,讓腫瘤小鼠每週進行兩次24小時禁食,並在非進食...
科學新知
CAR-T
細胞治療
FDA
二次癌症
《NEJM》史丹佛研究:CAR-T細胞療法二次癌症誘發風險低?!
2024-06-18/
記者 吳培安
雖然今年4月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正式公告要求現有的6款獲批上市之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必須加上有關治療後產生二次癌症風險(secondarymalignancies)的「黑框警告」(boxedwarning),但日前(美國時間12日)一項由美國史丹佛醫學院主導的大型研究卻指出,CAR-T的二次癌症風險很低。這項研究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NewEnglandJ...
科學新知
乾癬
皮膚益菌
軟性電子
貼片
《Science》首創「皮膚益菌+軟性電子」貼片 治乾癬還可監測康復!
2024-06-14/
記者 巫芝岳
近日(5月30日),美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ofChicago)和羅格斯大學(RutgersUniversity)的華科學家團隊,開發出一種結合軟性電子裝置和皮膚益菌的貼片材料,並在小鼠實驗中證實可治療乾癬等皮膚疾病,同時監測皮膚康復狀況。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Science》。 這組由中國化學家/芝加哥大學化學系教授田博之領導的團隊,透過將存在於哺乳類皮膚表面的益菌「表皮葡萄球菌」(...
第一頁
上一頁
3
4
5
6
7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臺灣醫師的罕病創新醫療之路!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巫芝岳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實習記者 林庭語
實習記者 郭品岑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