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新聞
科學新知
科學新知
NEW
《NEJM》諾和諾德減肥GLP-1明星藥 緩解關節炎疼痛媲美鴉片類止痛藥
科學新知
NEW
《Nature》子刊: 4D揭示大型內皮細胞源性EV生成過程
科學新知
NEW
美癌症登月計畫建構腫瘤3D圖譜!最新12篇研究登《Nature》
科學新知
癲癇
帕金森氏症
粒線體
《Nature》癲癇、帕金森氏症 竟與粒線體有關!?
2024-04-10/
實習記者 鐘御慈
近(4)日,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ofHelsinki)研究團隊發現,POLG基因變異會影響粒線體在抗病毒防禦中的作用,導致逐漸惡化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粒線體隱性共濟失調症候群(MitochondrialRecessiveAtaxiaSyndrome,MIRAS)。此研究發表於《Nature》上。 粒線體是正常細胞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它們負責真核生物的能量...
科學新知
血癌
大腸癌
decitabine
tazemetostatm
表觀遺傳學
《Science Advances》衛采、Ipsen兩血癌藥併用 對大腸癌更有效!?
2024-04-08/
記者 巫芝岳
近日(3月27日),美國密西根范安德爾研究所(VanAndelInstitute)的團隊研究發現,將表觀遺傳藥物decitabine和EZH2抑制劑tazemetostat併用下,可對大腸直腸癌產生更優於單用任一藥物的療效,這兩項藥物分別是由衛采(Eisai)和Ipsen所開發,且都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用於治療血癌,但未取得大腸直腸癌的適應症。該研究發表於期刊《ScienceAdv...
科學新知
腸道
細菌
基因
遺傳性疾病
眼睛
《Cell》首揭!腸道細菌導致遺傳性眼疾
2024-04-04/
記者 李林璦
日前,中國中山大學眼科中心與倫敦大學學院(UCL)、倫敦摩爾菲爾茲眼科醫院(MoorfieldsEyeHospital)跨國共同研究首次顛覆傳統眼部無菌的認知,研究發現,造成萊伯氏先天性黑朦症(LCA)、視網膜色素變性(retinitispigmentosa,RP)等遺傳性眼科疾病的成因──CRB1基因突變,其與腸道屏障完整性有關,而基因突變會導致腸道細菌入侵眼部造成疾病,在動物試驗中驗證,可透過...
科學新知
Science
記憶
腦
《Science》發現「長期記憶」形成機制!
2024-04-03/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3月28日,紐約大學醫學院(NYUGrossmanSchoolofMedicine)研究發現了大腦如何將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的機制,大腦會在白天發生事件時產生5~20個海馬迴尖波-漣漪(Sharp-waveripples,SWRs),接著在晚上睡眠時重複產生更多次的尖波-漣漪來讓記憶鞏固,而在事件發生時,尖波-漣漪產生很少或是沒有波動時,就不會形成長期記憶。該研究發表於《Science》。 ...
科學新知
腦機介面
BCI
腦波
機器人
腦機介面突破!德大團隊開發腦波賽車遊戲 裝置無須個別調整
2024-04-03/
記者 吳培安
日前,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UT-Austin)研究團隊發表最新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interface)研發成果,運用整合式機器學習,實現無須為每位使用者個別調整腦波裝置的「一體適用」解決方案,並在腦波賽車遊戲中驗證,有望為運動失能者的臨床創新提供基礎。此研究刊登已在今年2月的學術期刊《PNASNexus》。 該系統是由UT-Austin科克雷爾工程學院(CockrellSch...
科學新知
腸道
微生物
《Science》工業化社會讓腸道健康微生物逐漸消失?!
2024-03-29/
實習記者 鐘御慈
近(18)日,以色列本-古禮安大學(Ben-GurionUniversity,BGU)研究團隊發現,隨著工業化社會進展、人們飲食習慣改變,人類腸道微生物群中新發現的纖維素分解細菌-瘤胃球菌(Ruminococcus)正逐漸消失。此研究發表於《Science》上。 瘤胃球菌是厭氧、革蘭氏陽性腸道微生物,它透過產生纖維質體(cellulosome)的酵素複合體(complex)來分解纖維素,並轉化為餵...
科學新知
海馬迴
阿茲海默症
DNA
《Nature》DNA斷裂修復 揭開記憶形成神秘面紗
2024-03-29/
實習記者 鐘御慈
前(27)日,紐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EinsteinCollegeofMedicine)研究團隊發現,當形成長期記憶時,一種名為TLR9蛋白質(TollLikeReceptor9)會導致DNA斷裂,觸發發炎反應,進而修復DNA然後鞏固記憶。此研究發表於《Nature》上。 而TLR9蛋白在掌握記憶的海馬迴神經元中最為活躍,它會使神經元中的DNA斷裂,然而,成熟的神經元無法有效地進...
科學新知
IL-23
IL-12
細胞激素
自體抗體
NEJM
臺大醫院揭免疫力差真相!罕見自體抗體中和IL-23增感染風險 登《NEJM》
2024-03-27/
記者 彭梓涵
今(27)日,臺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鄭琬豑醫師團隊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合作研究,發現人體若產生一種中和細胞激素IL-23的「自體抗體(autoantibody)」,會抑制身體對抗病菌的天然防禦機制,從而增加罹患罕見且嚴重感染的風險。相關研究已在今年3月發表在《NEJM》期刊上。 該研究第一作者鄭琬豑醫師表示,過去醫界一直認為某些病患是因為「體質」或因為接受手術、化療等原因而致免疫力低下,因...
科學新知
EV
胞外囊泡
急性肺損傷
核酸藥物
新冠肺炎
黃奇英
李利
葉漢根
張至宏
廖秀蓉
陽明交大領軍高長、亞東 聚焦急性肺損傷開發胞外體核酸藥物
2024-03-26/
記者 吳培安
日前(19日),由陽明交通大學生物藥學研究所黃奇英教授、李利教授、高雄長庚葉漢根醫師、亞東醫院張至宏副院長與廖秀蓉研究員等人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運用胞外體(extracellularvesicles,EV)包裹核酸藥物的創新基因治療,可用於對抗嚴重呼吸系統疾病——急性肺損傷,並顯示修飾性胞外體在降低肺部發炎和纖維化方面具有巨大潛力。這項研究刊登在《Journal...
科學新知
腎臟病
基因工程
首次基因工程豬腎成功移植人體!麻省總醫院、eGenesis攜手創里程碑
2024-03-22/
實習記者 鐘御慈
昨(21)日,麻省總醫院(MGH)宣布首次成功將第一個基因改造工程(geneticallyengineered)的豬腎——eGenesis供體腎(EGEN-2784),移植到一名罹患末期腎臟病的活體人類接受者體內,而術後在MGH恢復良好。這項移植手術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擴大使用(ExpandedAccess)途徑的授權,由MGH的外科團隊執行。這也是基因工程器官...
科學新知
大腸直腸癌
微生物
口腔
《Nature》人體口腔微生物遷移 竟能助長大腸癌!
2024-03-21/
實習記者 鐘御慈
昨(20)日,FredHutchinson癌症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口腔中常見的微生物群——具核梭桿菌動物亞種(Fusobacteriumnucleatumanimalis,Fna)C2亞型,能夠移動到腸道促使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Cancer,CRC)的腫瘤生長,並導致癌症治療後患者預後較差,此發現對改進CRC的治療和早期篩檢方法具有重要意義。此研究發表於《Nat...
科學新知
AI
抗體
蛋白質設計大師David Baker領軍!首次利用生成式AI 從0設計抗體
2024-03-21/
實習記者 鐘御慈
昨(19)日,華盛頓大學(TheUniversityofWashington)研究團隊首次成功透過修改一種名為RFdiffusion的AI工具,從頭設計出具有抗體相似結構的蛋白質,其類似於自然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可以與特定的疾病標靶結合,有望為患者提供更有效、安全的治療選擇。該研究發表於預印本平台《biorxiv》。 研究團隊去年發布的RFdiffusion,能幫助設計迷你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具有與...
第一頁
上一頁
8
9
10
11
12
下一頁
最後頁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記者列表
查看更多
記者 彭梓涵
記者 王柏豪
記者 吳培安
記者 李林璦
記者 鄔麗.巴旺
記者 黃佳啟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