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Japan:日本健康醫療大戰略 建構 Society 5.0 生物經濟體
2019-11-15 / 記者 巫芝岳
BioJapan2019開幕式中,日本首相輔佐官和泉洋人宣告,日本將朝著網路/現實高度整合的「Society5.0」大步邁進,而以數位科技加速生命科學的發展戰略,將是實現這項目標的重要關鍵。除了推動再生醫學的產業化,基因編輯、數位科技、醫療照護、生物材料、農業育種、合成生物學皆是未來生命科學不可忽視的趨勢。撰文/巫芝岳、吳培安 BioJapan作為日本最具指標性年度生技展會之一,今年的BioJap...
Notch與Allogene合作研發iPSC 預計進賬3億美元
2019-11-07 / 記者 劉端雅
近(5)日,NotchTherapeutics和AllogeneTherapeutics公布,將合作研發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療法,用於治療包括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白血病和多發性骨髓瘤。推估這次協議可為Notch帶來超過3億美元的收入。Notch 和Allogene將計畫利用Notch的ETN平台從T細胞或自然殺手細胞(NK)中創建異體細胞治療候選物。...
CRISPR結合iPSC!UCSF開發改良版CRISPR製造人腦細胞 研究腦病變
2019-08-20 / 記者 吳培安
近(15)日,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研發出第一套結合兩大生命科學當紅技術──CRISPR和誘導式多能性幹細胞(iPSC)的突破性研究方法「CRISPRi」,讓腦科學家得以突破技術障礙,更深入研究人類的腦神經病變。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Neuron》。這項技術是由UCSF神經退化疾病研究所助理教授MartinKampmann,與CRISPR專家JonathanWe...
臺北榮總與生技中心簽署臨床轉譯創新開發合作 落實醫藥研發整合臨床
2019-06-12 / 記者 吳培安
今(12)日,臺北榮民總醫院(以下簡稱臺北榮總)與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以下簡稱生技中心)簽署「臨床轉譯創新開發」合作意向書,未來將在再生醫學、精準醫療、癌症治療、細胞治療及大數據應用等領域展開合作。目前臺北榮總與生技中心合作的主要項目為低免疫原性的誘導型多能幹細胞(iPSC)開發,應用在眼科和牙科的幹細胞療法。眼科合作部分,臺北榮總具有視網膜細胞成功分化經驗,可和生技中心的低免疫原設計結合,...
三顧華麗轉身 角逐臺灣再生醫療龍頭
2019-06-04 / 記者 薛瀹熢
三顧引進日本CellSeed之口腔細胞層片應用於食道癌,以及軟骨細胞層片用於膝蓋軟骨修復,在日本、瑞士已做到臨床三期,臺灣也取得三期臨床試驗許可。三顧並和日立集團合作於竹北建置第二代自動化細胞生產工廠。撰文/薛瀹熢三顧原為國內電子貿易公司,面對大環境的改變,毛利式微,因此一直找尋轉型突破點。2013年,三顧開始引進生醫團隊,期望在公司既有電子科技基礎上發展生醫,帶領公司邁入新階段。2015年,三顧...
《紐時》專訪山中伸彌:幹細胞治療,仍需時間推進臨床。
2017-01-18 / 記者 蔡立勳
(本文轉載自生物探索,本刊略有刪修。)2001年,美國前總統布希(GeorgeW.Bush)因為倫理和安全問題,對取材自植入前胚胎的幹細胞研究下達禁令,大大阻礙了幹細胞領域的研究步伐。5年後(2006年),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的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Yamanaka)與其學生高橋和利(KazutoshiTakahashi),為幹細胞研究帶來新思路。他們利用4個轉錄因子,成功實現體細胞的「重編程」...
iPS細胞 潛藏粒線體DNA突變
2016-05-23 / 記者 陳欣儀
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胚胎細胞與基因治療中心主任ShoukhratMitalipov及其研究團隊首次證實一個存在已久的假設,人在衰老的過程中,基因突變會積累在粒線體中。此項研究於5月5日刊載於《CellStemCell》。Mitalipov表示,帶有致病性突變的粒線體DNA,長期以來被認為與衰老且和年齡相關疾病有緊密關聯,但一直缺乏明確的證據。粒線體DNA裸露於細胞核外,容易遭受損傷...
皮膚細胞轉職癌症殺手 破壞膠質母細胞瘤
2016-04-01 / 記者 陳欣儀
來自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員,成功將皮膚細胞轉變成可以破壞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GBM)的「癌症捕殺」幹細胞,這項技術是建立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s)的技術基礎上,這項結果2月2日發佈在《NatureCommunications》。GBM十分難以治療,患者2年以上生存率僅30%,大多數患者會在確診一年半的時間內死亡。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藥學研究團隊希望能夠從患者自身的皮...